To be continued…
Don’t Compare
When I was getting married, I was a PhD student at the time. My mom pulled me aside on my wedding day and said, “John, I want to give you some advice.” I was like, oh, she’s going to tell me to listen to my wife or whatever. But she didn’t. She said only two words that have stuck with me for a long time: “Don’t compare.”
That’s all. And then she was like, okay, you can go back to doing whatever you were doing.
At the time, this was very hard for me to process because I was in a university that is all about comparing people based on exam scores.
It turns out that out there in the world, there are no exams that everybody takes that are standardized anymore. All that matters is what you go and get done on your own particular path.
So comparing yourself to other people becomes meaningless rapidly. What really matters is what you can do yourself—what you’re capable of, what you bother to do, and how you choose to spend your time.
It took years for this two-word phrase—“don’t compare”—to marinate inside of me, and for me to realize that my self-worth real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hat other people can do, or whether I can do it better or worse than them.
It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what I’ve done and what I’m going to do next and how I spend my time and better myself.
I should just focus on improving myself and forget about what everybody else is doing.
— John DeNero
It is something that took me a long time in life to understand: not to compare.
And there’s a trap we fall into: we compare how big our house is to that one friend, how much money we make to another friend, the kind of clothes we have to someone else, and how smart we are to yet another.
We pick and choose these things. Even doing that individually is meaningless. But it’s also a trap.
This is the problem with social media—you see these curated versions of other people’s worlds.
One of the great things about getting older—and you’ll get there, I promise—is you’ll realize it’s a trap. Comparing means absolutely nothing.
It’s really an internal thing: What are you doing? Who do you want to be? How do you want to go through this world? How do you want to treat other people?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at—and almost nothing else—is going to matter.
And you’ve got to just trust that it’s going to be there.
— Hany Farid
这两段话出现在 CS61A 2020 Fall 的最后一节课中,由 John 和 Hany 分享。它标志着我正式踏入计算机科学的学习旅程,也成为我一直铭记的教训。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能始终保持这一份清醒与自省。
方励
我认识的清华北大的本科生毕业后出路 (转载)
前言:看到我本文的各位,中学时都有个清华北大的梦想吧?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老师和家长灌输,清华北大是全中国最好的大学,考上了清北是你们一生的骄傲。之后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没上清北,也算人生不小的遗憾吧。本文我就分析下我高中毕业,上清北本科的同学目前为止的人生轨迹。(他们都在30岁左右)。让大家看看性格,资质,原生家庭,野心,是如何决定一个个30岁左右的清北人命运的。
A男:他过得不是那么顺利。他父母离异,从小跟着他爷爷奶奶过的。他高中当了一年我们班班长,处理事情很公正,让大家很信服。高考后全省前五,抱着成为数学家的理想,去了北大数学系。北大数学系么,基本都是中学阶段各种竞赛金牌,从小奥数奖杯拿到手软的人,他去了北大后,发现自己和同学有蛮大的差距(数学需要天赋的),别的方面也没太大的优势,因此自卑了四年,初恋女友是我们高中同学,隔壁班的。开始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交往,因为问题家庭的孩子多少有些问题,结果一语成谶。他大学有些挂科,考北大研两次,第一次没考上,第二次连走向考场的勇气都没有。之后不联系中学同学了,刚毕业那段时间靠做数学家教过日子,现在不清楚了。他当时的初恋女友也因故和他分手。现在他高中挚友也联系不上他了,我想拉他一把都没机会,哎。
分析:我自从兼职做心理咨询后,认识了很多奇怪的家庭:离异(还算问题不大)的,做生意破产的,父母流氓痞子混混的,坐牢的,赤贫的,父母精神病的,父母吸毒贩毒的,海了去了。我之前的文章也写了,一个人真正起点是原生家庭。磨难就是磨难,扛得住磨难的,会变得很强大:最困难的时光都过去了,以后还有啥事能打败我?扛不住事的,不管学校起点是清北复交还是海外名校,可能一个挫折后心气就垮了,有时候一辈子也走不出来。我还认识一个大神,浙大材料系全系前三,大三表白妹纸被拒就跳了,21岁,一辈子就结束了。
B女:也算逆袭的人生赢家了。她地级市工薪阶层,高中一直是年级前五,大学去了北大物理系,在北大很踏实的学习物理知识,做实验,做作业,参加科研,大四申请上了普林斯顿全额奖学金PHD。博士期间她和她实验室的一个澳籍华人订婚,博士毕业后结婚了,找了美国一所高校的教职,一步步离她中学就立志成为的科学家目标越来越近。
分析:她是个很优秀的,典型工薪阶层的孩子。智商极高,为人处世和情商还行,踏实坚毅隐忍,很早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有什么,要什么,肯放弃什么。不同于进了北大后就放飞自我,靠小聪明维持学业的大神,她一直用高中的精神应对物理系的每份学习任务和实验室任务。毕业后拿到普林斯顿全奖我们不意外,这是她一步步资质加努力后的必然。博士毕业后她应该和她老公呆在北美了吧,希望能在物理学上给人类做一些贡献。
C男:我高中班长。高考后去了清华电子系,高中大学一直是班长,这种历练对他做人做事能力是很大的帮助。他给我的感觉,一直是聪明坚毅和靠谱。他父辈是县里的权贵,家底没多厚,但是一直是虎爸虎妈,对他要求特别高。哪怕在清华,都要求他成绩是全系10%内。他也扛住了压力,以清华全系第一名身份去藤校读博士。博士六年他也很辛苦,现在毕业了,去湾区当了一个幸福的码农。因为是创业公司,还拿了原始股。
分析:其实他这种父母中国很常见的,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然后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他性格还算坚毅,双商很高,性格也没短板,扛下了家里的压力,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给家里长脸了,成为别人口里别人家的孩子。他跟我讲,从他考清华到藤校博士毕业,全是家里的意思。然后他博士毕业后终于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上有了一定自由。他老婆是我们高中学妹,高中给他写了很多情书,他一直鼓励学妹好好学习,他也就在学妹高考后才确定恋爱关系的。初恋就结婚也是幸福~
D男:他父辈工程师,初中开始就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办事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高中在班委做了一份事,在学生会做了一份事。高考后去了北大工程力学专业,大学四年加研究生三年(北大工学院保研率极高)和别的大学生一样,迷茫,逃课,大规模看书,打游戏,抄作业,研究政治当愤青,思考以后的出路。硕士毕业后,从事本行,去了南方省份一个设计院做工程设计,找到北大校友当相伴一生的人,在当地定居。
分析:这估计是大部分清北人的轨迹吧,从事一份普通的工作,当个普通人一辈子。他是很早熟,很早就意识到父母的话不能全信,高中就把为人处世和基本的办事能力锻炼出来了,之后大学过的和大部分大学生差不多,迷茫,逃课,抄实验报告,抄作业,思考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之后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从事本行一辈子。
E男:他父辈是80年代大学生,在设计院画图五年后下海经商,家底很厚,在我们这里地段好的地方有一套别墅。他父亲从小教育他做人要正直善良,他自己也做到了。因为家庭教育缘故,双商很高,性格很温和,为人处世很好。高中走物理竞赛到了北大物理系。大学物理的课他高中都学过,他自己也不太想走学术的路,因此大学四年快快乐乐的打游戏看动漫过了四年,成绩也还行,均分80分。本科毕业后,去了全美前三的大学计算机系读完硕士,回国后在一家私企做码农,目前发展的还可以,管理着50多人的团队。在北京也早就搞定了户口和房子。
分析:他家庭给了他一流的物质条件,而且他父母感情非常好,他自己智商也极高,情商因为家庭的培养也很不错。这种家庭走出来的人,一般为人处世很好,眼界见识很不错,有足够的安全感,家底给了他很大的选择空间,幸福家庭出来的孩子一般性格也没啥特别的短板(脆弱浮躁势利贪婪虚荣之类的)。之后他美国的硕士和回国后北京安家也是家里出了不少力。他有创业的想法,家里也会给他足够的财力支持让他有自己的事业。
F男:他高考后去了清华水利系,擦分数线进了清华。大学也还算努力,在学习,社工,比赛,实验室中渡过了大学四年。他大学时决定走学术的路径,因此准备留学考试申请出国。在斯坦福自费读完硕士后,找了导师,联系好了实验室,读了斯坦福的博士。博士毕业后在斯坦福做research assistant,也结婚了,在学术这条第一代华人传统的路径行走。
分析:很普通的清华人,很典型的轨迹,第一代华人,如果不是走政治迫害和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美国都是走学术或者码农路线。美国像黑洞一样从国内顶尖高校吸走一流的人才这个对中国公平不公平不谈,起码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清华人,这条路蛮适合他的。
G男:隔壁班班长,高三因为成绩优异,走北大自主招生,免试进北大新闻系。他高中时当了三年班长,说话办事比较老道,为人处世,人情世故也不错。父辈处级干部,在我们这里也算中产。因为家里的支持,他大一就在北京买房了。北大那边转专业极其麻烦,他大一脱了很多层皮,吃了很多苦,满足了转系的要求,降一级转了心理学专业。他在北大是风云人物,经常组织酒会,江湖人称W书记。靠着优异的成绩和不俗的课外表现,他硕士申请了UC系列的一个硕士,但是专业很偏。硕士回国后,在北京找工作,才发现专业对口对找工作多么重要。他本科心理学,硕士专业政策硕士,找工作真的很累。拖了半年,才去了一个待遇一般的央企。行业小,他跳槽也不好跳,只能在单位慢慢熬。
分析:各位年少时都有个清华北大的梦吧?中学老师是不是告诉你们,专业不重要,只要进了清华北大就行?这话符合高中老师的认知,但是即使在清北,专业也很重要。等你们毕业的时候,发现找工作要不找那种不限专业的行业,比如房地产,比如快消,比如麦肯锡之类的管理咨询(麦肯锡还不是每个人都能进),要不根据本专业找相关工作。G男和D男都是选了自己没啥兴趣的专业,秋招还得按照本专业找工作,结果很不如意,毕竟把自己没啥兴趣的工作当事业真的走不了太远。个人建议大家如果高考刚过清北线最好还是别来清北,复交也不错啊。先选行业,再根据行业选择学校和专业,毕竟清华北大转专业太难了。
多说一句,大家务实点,你来清北是在校期间享受清北一流的资源让你们成长,参加招聘会找到如意的工作,毕业后找和自己一个档次的校友当交换利益的盟友。如果是这个目的,你们在复交能达到基本差不多,甚至更好的效果,毕竟可以选适合自己的专业啊。
文末写给清华北大的在校或者已经毕业同学们:
清华北大,和别的985,比如我的母校哈工大,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平台让你成长的。高校提供资源,比如一流的学术资源,讲座资源,社团资源,实验室资源,比赛资源,保研名额,出国交流的资源之类的,提供给你,你能用学校里提供的资源成长到哪一步就看你自己了。清华北大能的资源远高于别的985,但也只能是给你个平台让你成长。以我30岁的年龄来看,真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刚进清华北大的时候,学院会开个会,告诉你们,不管你们高中有多优秀多辉煌,你们都是普通人。事实上,你们是不是普通人,跟母校是不是清北关系不大,跟你爷爷外公55年授衔什么级别关系很大,跟你父母是不是80年代大学生,并在体制内有所作为关系很大,跟你父辈80年代末90年代初下海经商并有没有成就关系很大,跟你父辈98年后抓没抓住房地产那次红利关系很大。在我们这个时代,普通家庭的人就是普通人。
如果是普通家庭,你会不会成为不那么普通的人,跟你自己关系很大:是不是早熟,双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性格有没有短板(浮躁虚荣脆弱势利胆小自卑),家里能给你帮助还是拖你后腿,身体是精力充沛还是有些毛病,有没有选对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发展方向,能不能做到智勇双全,这些关系很大。何谓资质?双商性格身体优点弱点综合在一起才叫资质。
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心气。只要你心气不垮,不被命运中注定出现的困难挫折和压力打垮,坚信自己是不那么普通的人,在社会上慢慢摸爬滚打,那么社会会有你的一片天的,你这辈子肯定会过的精彩很多。毕竟你们是清北人,接受了顶尖的教育,有顶尖的校友当人脉,毕业时有顶尖的企业供你选择。和你们竞争的人是社会所有人,不是清北都有的校园大牛。
你们是不是在清华北大遇到了不少大神啊,大牛啥的?别被他们打击到。每个人起点真的不同:有的人家产上亿,有的人读大学前没出过他们县。有的人父辈见多识广,去过几十个国家,有的人父辈国企下岗。高中和大学是两种玩法,大学和社会也是两种玩法。有的人喜欢法律却学了工科,有的人不喜欢数学却被调剂到数学系,还没法转系。这都没关系,放在整个人生中真不算啥。F男硕博加起来读了7年,而很多申请到美国全奖直博的人5年就博士毕业了。是耽误了两年发展,但是真的关系很大么?人生必须围绕着名利权位房车户口女人步步卡位,一个步骤都不能错么?
读书时通过不同的事情炼心,知道自己是什么,有什么,要什么,肯放弃什么。早点想清楚自己人生的意义:这辈子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天想过啥生活,人生只有一次,你想过成什么样的人生。这个问题想清楚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能发展,走到哪算哪。
别和大牛比科研,比学习,比社工,比出国,奖学金啥的,因为每个人真的起点,资质,差距太大了,人生是以家庭为接力赛的长跑,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不用和别人比,就和自己比。每天睡觉时实力比起床时强一些,这就够了,大牛是用来欣赏的。